首页 > 专题 > 涉藏问题 > 动态新闻
西藏自治区最新情况介绍
2003-12-15 00:00

  

 

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其全称为西藏自治区。它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北面与新疆、青海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四川、云南接壤,南部与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西藏自治区总面积122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2000年西藏自治区人口总数262万,其中藏族人口241万,占总人口的92.2%;汉族人口15.5万,占总人口的5.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5万,占总人口的1.9%。西藏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约2.15人。

西藏自治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雪岭横空,雪峰林立,大河奔涌,蓝湖静谧,有从寒带、温带、亚热带到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有“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自然生态分布,有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有扎什伦布寺、古格王国遗址、藏王墓、萨迦寺、哲蚌寺等一大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纯朴的民风和独特的习俗。壮美的雪域风光,危耸的皑皑雪峰,恢弘的自然造化,旷寥的高原牧场,迷人的湖光山色,众多的名刹古迹,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令海内众多游客心醉神迷。

  西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19世纪初曾有不少外国探险家以各种目的进藏探险旅游,著有许多游记。虽然如此,但是直到西藏封建农奴制度崩溃为止,从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旅游事业。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旅游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改革开放使西藏向海内外游人敞开了长期封闭的大门,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4%29%。事实表明,西藏旅游业已经成为西藏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振兴西藏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的经济发展在十分原始、落后的基础上开始起步的,由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和严寒、缺氧,西藏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鉴于这种情况,中央政府对西藏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实行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952-2001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财政补贴累计569亿多元,中央对西藏的建设投资累计为252.58亿元;国家机关和15个对口援藏省市援助西藏的建设项目、物资和资金就达70多亿元。

  19843月,中央召开的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山东、福建等9省市和水电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建材总局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43个当时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共投资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投资1.78亿元,国家有关部委投资0.62亿元。这43项工程从同年3月陆续开工建设,到19851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部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43项工程覆盖全区6个地市,涉及能源、交通、文化、体育、医疗、教育、旅游、建材、商业、市政建设、加工业及其它行业。社会事业发展项目30项,投资3.5亿元,其中旅游和文化、体育项目投资2.5亿元,建成了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和西藏体育馆、群众艺术馆等。在经济发展项目中,完成了羊八井地热电站扩建及至拉萨的输变电工程和青藏公路配套工程等项目。43项工程的建设,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9947月,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帮助西藏建设62个项目,以此来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各项目工程累计总投资达48.6亿元,比原定投资增加1倍多,其中,国家和各省市区、国家部委、金融机构投入46.8亿元。62项大庆工程项目,涉及到农牧林水、工业、能源、交通、邮电、民航、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和市政建设及其它行业,并分布在全区7个地市,其中经济发展项目达39项,占62.9%62项大庆项目的建成,增强了西藏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我区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项目,是19915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建设时间为10年。1991-2000年间,累计完成投资9.94亿元,共开发建设了196个子项目。与开发前的1990年相比,2000年整个“一江两河”项目区已累计增产粮食57万吨,油菜籽7.1万吨,肉类4.7万吨,奶类5.2万吨,蔬菜16万吨。初步形成了年均新增7125万公斤粮食、888万公斤油菜籽和肉类4万公斤,奶类655万公斤的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0年的602元,提高到2000年的1601.15元,比全区平均水平高270.15元。“一江两河”地区正逐步建设成为西藏的商品粮基地、畜产蔬菜副食品基地、轻纺手工业基地和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在“十五”期间,中央将进一步加大投资,继续实施“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开发。

  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简称羊湖电站)是中国目前海拔最高、水头最高、隧洞最长的抽水蓄能电站,是西藏装机容量最大、装备水平最先进的发电站。羊湖电站的建成投产,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电力事业的关怀和支持。它的建成,对解决西藏尤其是拉萨地区电力紧张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发展西藏的经济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1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确定由国家直接投资的项目达117个,总投资约312亿(含青藏铁路西藏段投资120亿元),投资额度没有封口,还将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加。“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央财政对西藏的扶持和补助将达379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一倍;中央安排各省区市对口支援西藏建设71项目,已开工33个,竣工7个,完成投资2亿多元。   

  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西藏是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特殊优惠政策的重点地区。现行的优惠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同时在财税金融、投资融资、价格、工资、产业政策、对外开放、社会保障、农业牧业、企业改革、城镇建设、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对西藏实行优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一直实行特殊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补贴、外贸、社会保障、企业改革、农业和农村等方面的八大优惠政策。惠政策等领域进一步拓宽。

  中央给予西藏的这些优惠政策,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八大优惠政策主要内容:(1)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贴,实行“核定基数、定额递增、专项扶持”的政策。(2)继续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和保险政策。(3)对西藏的能源、交通、通信以及综合开发等大中型骨干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由国家给予重点支持。对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国家在资金上给予优先保证。(4)为了保证社会稳定,使人民生活有所提高,对中央出台的重大调价措施在西藏的涨价影响,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5)对现行外贸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变,同时实行“放宽政策、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的政策。(6)帮助西藏逐步建立健全离退休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体系。(7)继续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 (即两个长期不变)政策。(8)分期分批解决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问题。优先解决效益好的企业。)

  中央政府和自治区对广大农牧区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开始向小康迈进。

  西藏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指示,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基本实现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①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社会全面进步;③全国支援西藏力度加大,一大批骨干项目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④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⑤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社会局势基本稳定;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提高,目前,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是和平解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

  2002年是全面推进我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在中央第四次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西藏已经连续十多年顺利实现了12%以上的发展目标。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紧紧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改善投资软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四个重点,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团结奋斗,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2002年,我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56亿,增长速度超过12%。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6亿,同比增长17.12%;各项税收预计完成9.7亿,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52.5亿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776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525元,分别增加9%8.6%。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低保工作得到落实和加强,“三条保障线”制度逐步建立。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总体上看,西藏的经济形势继续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西藏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农牧区工作全面推进。西藏自治区始终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农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各地各部门都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现金收入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上升。一是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种植业和畜种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二是着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级政府组织积极牵桥搭线、组织服务,引导农牧民进入市场,农牧业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三是大力组织农牧民参与“青藏铁路”等工程建设,开展劳务服务,农牧民劳务服务达到3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3亿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四是加强了农牧区金融工作,充分利用中央赋予西藏农村信贷优惠政策,改善金融服务,使农牧区的新增贷款大幅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五是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大了各部门对口扶贫的工作力度,贫困地区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地市的扶贫点建设工作有新的突破,形成了一批稳定解决温饱、示范效果很好的典型。六是在农牧区基本解决温饱之后,把农牧区工作重点放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全面推进农牧区建设,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小康示范村、示范点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西藏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索了路子。

  第二,投资大幅增长,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西藏以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117个建设项目和70个对口援藏建设项目为重点,狠抓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一方面国家的投资及时到位,一方面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促进工程早开工、保质保量的竣工。固定资产投资在2001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今年争取国家投资达91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完成105亿元,比2001年增长26.8%。由于抓得早、行动快,项目资金落实得好,确保了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截止200211月底,117个建设项目已完成34个,在建71个,完成投资78.86亿元;70个对口援藏项目全面开工,已竣工39个。这些项目的实施和竣工,进一步改善了西藏基础设施条件,城镇面貌变化显著,而且对城镇建设中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好基础。由于投资的拉动,城乡消费开始趋旺,西藏的邮电通信、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城乡贸易大幅增长,对外贸易进一步活跃。

第三,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市场进一步开发和规范。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宣传和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清理、修订和废止了一批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法规、规章和派,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为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集中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一站式”服务,加大了清费治乱的力度,规范行政事业收费,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合理负担进一步减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治理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为吸纳和扩大社会投融资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第四,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活力有所增强。西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藏药、绿色饮品等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在全国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西藏的旅游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旅游促销、服务、产品开发等有所加强,民俗旅游等旅游产品开发进一步加快,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进一步拓宽,旅游旺季来得早,持续时间长,淡季旅游市场也开始活跃。藏药的开发、生产进一步加快,以红景天、野桃等为原料的绿色饮品开发已初见成效,有的已形成品牌,打开了一定的市场。虫草、松茸等药材和野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活跃。以青稞啤酒为代表的青稞系列产品开发和其他农畜产品的开发,在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拉动经济的主要因素分析,西藏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国家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来支撑,社会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严重不足。2001年,全国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均为45.65%,而西藏平均仅为6.97%。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西藏人均消费水平在这几年中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西藏的消费水平还很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微弱。从长远发展来讲,要保持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仅仅依靠国家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增加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广泛吸纳社会投资,扩大内需,引导消费,已经成为西藏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重大问题。

  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西藏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全面进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两有八0”目标(即: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完全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80%)。2001年,西藏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010所,在校学生规模持续扩大,达39.8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7.2%,青壮年文盲率降至30%以下。现在,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渴望知识在西藏已蔚然成风。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指导服务得到加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科技产业化有了新的发展,新培育了两家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重组人脑利纳肽、虫草头孢胶囊等高科技产品。西藏每千人拥有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儿童计划免疫合格率达到97%,婴儿死亡率由50年代的430‰下降到2001年的31.3‰。抓住国家实施“西新工程”的机遇,加快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

   新世纪,中央加大了对西藏的基建投资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再次动员全国支援西藏建设,在许多方面给予西藏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优惠,进一步体现了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中央确立的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藏社会局势基本稳定的良好机遇,着眼于西藏的繁荣进步和长治久安,集中力量解决事关西藏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西藏经济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局势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到2005年,西藏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入西部地区前列,2010年,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03年第四季度)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